最关键的证据来自那缕黑色线头。技术科比对后发现,与赵强表弟的工装布料完全一致,但他的连帽衫是前年买的,袖口磨损程度与监控里的完全不同。“可能是巧合。”小王揉着发胀的太阳穴,看着白板上被划掉的两个名字,心里像被雨水泡过一样沉重。
之后员们又找到第三辆符合特征的面包车。这辆车停在地下车库,左后保险杠的凹陷与监控截图分毫不差,驾驶员是个物流公司的司机,左脚因痛风常年跛行。“上周三我在外地送货,”他出示过路费票据,“车钥匙放在公司抽屉里,谁都能拿。”
公司的监控证实了他的说法,但小王注意到,案发当晚有个戴帽子的员工借过钥匙,说是去拉私活。找到那个员工时,他脸色煞白,承认偷偷开公司的车去倒过建筑垃圾,但坚称没去过拾荒者清理站。“我就倒在郊区的荒地里,不信你们去查!”
队员们果然在郊区找到倾倒的建筑垃圾,里面的水泥块与面包车上的残留物成分一致。而那个黑色长条形物体,不过是卷没用完的防水布。当所有线索都被一一排除,小王盯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记录,突然觉得那辆银灰色面包车像个幽灵,在监控里晃了一圈,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“排除嫌疑。”他拿起红笔,在面包车的截图上画了个大大的叉。队员们发出疲惫的叹息,小张把吃剩的泡面桶踢到桌底:“查了七辆同款车,三个跛脚的司机,结果全是巧合。”小王没说话,只是望着窗外的雨,心里明白,这条线索断了,但清理站的尸体还在解剖台上等着他们,真相一定藏在某个被忽略的细节里,就像那辆消失的面包车,迟早会露出踪迹。
收队时,小王把银灰色面包车的资料整理好,放进标着“排除”的文件夹。文件夹已经很厚了,里面躺着无数条被否定的线索。他合上文件夹,金属搭扣发出“咔哒”一声,像是在为这场徒劳的调查画上句号。但他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,只要案件没破,他们就会一直查下去,哪怕要排查一百辆、一千辆银灰色面包车。
车开回队里时,雨已经停了。小王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,突然想起老李说的那句话:“穿那么好的鞋来倒垃圾,不正常。”他立刻让队员调取所有被排查车辆的内部照片,仔细查看驾驶员的鞋子。可翻来覆去看了半天,没有一双是棕色皮鞋,更没有左脚后跟磨损严重的。小王靠在椅背上,闭上眼睛,脑子里全是面包车、跛脚的司机、黑色连帽衫……这些碎片在他脑海里盘旋,却怎么也拼不成完整的图案。
虽然银灰色面包车的嫌疑被排除了,但小王心里清楚,这并不意味着调查陷入了绝境。他们还有尸体解剖报告、现场提取的纤维和鞋印等线索。他深吸一口气,握紧了拳头,无论多难,他都要查下去,直到找到真正的凶手,给死者一个交代。
案发当晚,尸体运输回了刑侦支队,解剖室的排气扇发出沉闷的嗡鸣,试图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腐败气味,但收效甚微。张林戴着两层橡胶手套,指尖刚触碰到尸体的皮肤,就感觉到一种油腻的滑腻感——那是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尸蜡,在体表凝结成薄薄的一层。
“死者男性,初步观察体型中等,”张林的声音透过防毒面具传出,带着一种特有的沉闷,“体表腐败程度严重,已经进入晚期腐败阶段,全身皮肤呈现暗绿色,多处出现腐败水泡和表皮脱落。”他拿起圆规,测量着尸体的长度,“身长172厘米,体重估计在65公斤左右,具体数值需要去除腐败气体影响后再确认。”
助手小林在一旁记录,笔尖在解剖记录单上快速滑动:“张老师,您看他的眼睛,角膜已经完全浑浊了,巩膜上还有腐败性出血点。”
张林用镊子轻轻掀开死者的眼睑,乳白色的角膜像块磨砂玻璃,完全看不到瞳孔的痕迹。“这是晚期腐败的典型特征,”他解释道,“角膜浑浊度达到了最高级,说明死亡时间已经不短了。小林,记录一下,角膜完全浑浊,巩膜有腐败性出血。”
他的目光移到尸体的头部,头发已经因为腐败液体的浸润而变得黏腻不堪。“先检查头部有无外伤,”张林拿起解剖刀,刀刃在灯光下泛着寒光,“注意避开腐败气体聚集的区域,以免影响观察。”当刀刃切开头皮时,一股更浓烈的恶臭扑面而来,小林忍不住皱紧了眉头,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。
“稳住,这是解剖腐败尸体的常态。”张林头也不抬地说,手指在头皮下探查,“颅骨表面没有明显的骨折痕迹,但枕部有一处软组织挫伤,范围大约3×4厘米,边缘不规整。”他用探针轻轻触碰,“深度约0.5厘米,看形态像是钝器撞击造成的,但需要进一步检查颅骨内部。”
锯开颅骨的过程异常艰难,腐败气体在颅腔内形成了一定的压力,当颅骨被撬开的瞬间,一股带着泡沫的暗绿色液体喷涌而出,溅在解剖台的边缘。张林迅速用吸引器吸走液体,露出了已经开始软化的脑组织。
“脑组织腐败严重,已经呈泥糊状,”张林叹了口气,“提取海马体和脑干样本,送去做组织切片检查,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。”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点脑组织,放进标本瓶里,福尔马林液体立刻泛起一阵浑浊。